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復健

物理治療師
 陳重政

        膝關節置換時機,不在於年齡,而在於膝關節退化或創傷程度嚴重A疼痛難耐

(休息時仍感到中度以上疼痛)至舉步維艱,B打針吃藥或復健亦效果有限,或是C腫脹

形致關節活動受限,嚴重妨礙日常的生活。關節置換的目的主在減輕疼痛及改善膝關

節功能;但弔詭的是,部分臨床患者術後卻反應出:

1.手術明明成功,卻(因怕而不敢復健,引發後續沾黏攣縮)反而造成膝更伸不

2.功能改善不如預期(期望過高)

3.新舊關節用起來沒啥差異(關節升級卻忘了提升相應技能),答案就讓我們以復健的

   角度來探討。

術前告知

        當患者膝關節保守療法已達「山窮水盡」時,我們須於術前明白告知其本身現

後仍須接受「一番寒徹骨」的復健療程,待確認患者已有「自知之明」且「明知山有

虎」而能「偏向虎山行」時,復健計畫方能順利層層推進,進而引導患者達到「柳岸花

明」之境 !

術前建議告知事項: 

1. 患者預後評估:部分患者術前已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骨骼磨損變形、周遭軟組織纖

   維化),其生活功能已然受限,在下肢肌力、柔軟度不足下,代償性步態或助行器使

   用已習慣,即使克服術後傷口腫痛與沾黏,使關節活動盡復正常,但仍需打破術

   前的生活習慣 走路姿態等,否則術後膝功能改善將不大,僅能發揮止痛效果。

2.術後常見的後遺症:(1)關節僵硬、活動能力下降(2)傷口腫脹疼痛(3)肌力減退(4)靜脈

   血栓炎(5)關節本體感覺喪失等問題。根據個人體質與術後之順應性,不一定都會發生

   但都備有預防與對應之復健計畫,部份床上運動更建議提前習得。

總之,復健過程就如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

物理治療及早介入的優點

1. 避免陷入術後遺症的惡性循環

   術後2~3天內,傷口周圍會達最腫、最痛,此時應墊高 患 肢引導腳部和足踝幫浦運

   間歇性冰敷處理,以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腫痛與血管 栓塞的風險,有效控制沾黏可能

   引發的範圍;而安全的冰敷為每次15~20分鐘,間隔 40分鐘可再敷。在感控下結合

   膠式冰袋(繞上彈繃固定於傷口上),進行強化腿部和 恢復膝關節活動力,可提高怕痛

   者的執行度

2. 引導輔具正確的使用

   初期可減輕新關節之負擔,中期可減輕代償步態所引發之額外痠痛。

3.適時修正運動計畫及日常型態 

   根據個案術後復健之順應性,調整運動型態、比例與劑量,並給予日常型態作息建議

   維持個案持續復健之信念。 

4.減輕代償步態、姿勢所引發之額外痠痛不適

   術後前3個月之步態,通常會引發代償組織(臀、下背、對側下肢)額外痠痛,適時給予

   舒筋解痛、輔具調整、步態矯正,以利治療進度順遂。

5.提高疼痛閾值,加快膝屈曲角度進度

   利用電、熱療後舒筋止痛下,有效的施行拉筋運動。

6.延長人工關節的壽命

   物治及早介入,可加速下肢肌力恢復、避免關節攣縮僵硬、肌肉萎等,依病患的忍受

   程度逐漸加重運動的劑量,以利儘早回復理想日常生活功能。


物理治療的方式

1.熱療:可放鬆較緊繃的組織來減輕疼痛、加速血液循環來提升修補能力,為拉筋做好

   準備。如:紅外線、熱敷等。

2.電療:可止痛與放鬆肌肉,必要時能減緩肌肉萎縮。如:低週波、中頻向量干擾波、

   功能性電刺激。

3.徒手治療:可增加關節活動度、打破疤痕沾黏及降低傷口敏感度。如:按摩、牽拉運

   動等。

4.運動治療:

(1)床上基本運動減少水腫及深部靜脈栓塞

 a.直腿抬高運動:平躺,患肢腿伸直抬高5,停5秒再重複(初期可由他人協助完成)

    可強化大腿屈肌肌力。

b.股四頭肌運動

    i.坐姿,膝下墊以毛巾卷用力將膝蓋下壓打直(膝窩壓扁毛巾卷)5,停5秒再重複

      可強化小腿內側伸肌肌力

   ii.坐姿,膝下墊以毛巾卷使彎曲約30度用力將膝蓋5,停5秒再重複,可強化

      小伸肌肌力

c.膝關節滑行運動:平躺,患慢慢做彎曲、伸直的動作(使腳底於床面來回滑動),彎曲

   時保持膝蓋微緊5秒,重複約20次,可維持下肢關節活動度

d.足踝幫浦運動:平躺,患腿伸直且墊高,將腳板向上翹、下踩至極限各維持2秒,重複

   約20次,增進下肢循環,減 輕水腫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復健

e.若體力許可或情況需要,可加入臀肌及大腿外側肌群之等長及等張肌力訓練。

(2)進階功能運動循序漸進式的增加關節活動度、肌力、肌耐力、平衡感和關節本體感

    覺能力

a.股四頭肌力加強運動:坐姿膝伸直抬高運動,站蹲運動

b.居家活動:助行器步行訓練及站立平衡、爬梯訓練

c.持續牽拉運動至患膝可屈曲110~120度

d.肌耐力運動:踩固定式腳踏車,由調整座墊、時間與阻力來活化膝關節屈 

   曲角度與肌耐力

e.術前步行功能不佳個案步行功能運動計畫、輔具訓練及日常型態修正

5.功能性貼紮:

   依患肢需消腫、關節穩定、促進彎曲等目的來施行貼紮。

牽拉運動的技巧

        牽拉運動是影響手術效果最大關鍵,亦是許多術後患者的夢魘,更是患者逃離中斷

健的主因。有經驗的治療師,手法會由輕漸重先找出病人生理與心理的停損點,與病

人共同訂出「可接受的適當強度」,接下來才有機會施展拉筋、筋膜鬆動術、深層摩擦

按摩等大招來展示自己的專業啊。

人工膝蓋保養及注意事項

1. 日常活動應考量減輕膝關節負擔,可穿著吸震力佳的鞋子,重物以推車來代替手提,

   上下樓梯多利用扶手等。

2. 固定的運動習慣與維持理想體重,可延長人工關節壽命,建議騎腳踏車、游泳等運動

   來鍛鍊腿部肌力及活動度。

3. 避免頻繁爬坡、跑步等衝擊力較大的劇烈活動,也減少膝關節過度彎曲,如蹲、跪等

   靜態動作。

居家建議

1. 浴室、樓梯、馬桶、床邊及常用座椅加設扶手。

2. 馬桶及常用座椅加高或套上便盆椅(高度調訂為膝上2吋)。

3. 浴室加設座椅。

輔助性神經增生治療

手術的疤痕多半跟表皮神經(下圖紅線)很接近,若術後持續有疤痕抽痛,麻或無力的

象,也可以神經增生治療來幫助表皮神經止痛和關節感覺的恢復。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復健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長欣復健科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