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淺談孩童的社交互動發展

 

職能治療師 陳雅玲

        在治療室偶爾會聽到家長反應孩子在幼兒園受到欺負,同儕不喜歡跟他們玩,或是

孩子不懂得如何與別人互動、會搶他人的玩具,以致引起衝突,甚至無法接受被他人拒

絕而生氣暴躁,種種社交互動的難題考驗著家長。

        我們都知道人是無法獨自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溝通互動,孩

童也不例外。這些與人相處的方式就是社交技巧,我們希望孩子能懂得適當地運用社交

技巧為將來的性格及心理發展建立良好基礎,所以在瞭解如何培養孩子適切的社交互動

前,我們先來簡單介紹孩童的社交發展:

從嬰兒時期,寶寶就開始跟外界互動,從會辨認媽媽氣味的小嬰兒,開始會對熟悉的

   人微笑、會用不同的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滿週歲的寶寶有了行動能力使他們可以主動與人互動,但也因為依附關係的建立,使

    他們面對陌生人會害羞或焦慮、對父母的離開感到不安,所以仍會黏著照顧者不放;

二、三歲的幼兒能自由地走跑,在與照顧者一定的範圍內行動,且會用動作或語言表

    達自己的需要或引領大人去注意他有興趣的事物,模仿能力提升,有自我表現的慾望

   也喜歡和同伴一起玩,但較自我中心,佔有慾也較強,會和其他孩子爭玩具;

★ 四、五歲左右的孩子,可學習等候、輪流玩耍和分享,可以和同儕玩假想、角色扮演

    以及合作性的遊戲;

六歲的孩童更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情緒,遵守團體規則,會選擇喜歡的玩伴,也開始

    明白和詢問別人的想法與感受。

談到社交發展我們順道介紹另一個名詞-氣質。

        氣質是一個人對環境、事件及人們的情緒、動作和注意力所直覺反應出來獨特的個

特質,簡單來說就是個性與行為風格。Alexander Thomas & Stella Chess根據研究觀

察將氣質分為九個向度,從「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願意嘗試或逃避)、適應性、反

應閾、情緒本質、反應強度、注意力分散度及專注度」來架構每個人獨特的氣質。而最

後總歸分為簡單型、困難型與慢熟型,簡單型孩童顧名思義就是在生活上很快建立規律

性,情緒與態度較平穩友善,對新事物較容易適應;困難型孩童相對地容易焦躁不安、

難適應新事物,也容易哭鬧;慢熱型孩童則介於中間,只是需要多一點時間去適應。孩

子的氣質不僅與生俱來,也需後天培養建立,而氣質更是影響他們生活適應與社交互動

的要素之一。就像是有些孩子第一個禮拜進入治療室,馬上就能配合上課的規則,和其

他小朋友一起練習而有些孩子需要二、三個星期才能熟悉,每個孩子狀況不一,過程中

有害羞的、哭鬧的、容易分心和活動力十足的等等,但大部分都能在一段時間適應後呈

現較穩定的狀態,學習效果也相對提升。

        孩子的社交發展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嘗試型、強制型,以及逃避型,嘗試型的孩

子會試著和別人接觸,會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來讓別人注意他,像是孩子一進治療室就

會主動和治療師分享他今天去戶外教學的事情,希望治療師能進一步的回應他。強制型

的孩子若遇到其他孩童不答應他,他可能會以打人、罵人、強奪等方式強迫他人順應。

逃避型的孩子總是害怕與別人互動,除非是較常接觸的照顧者、師長,不然遇到其他孩

子上前來,總是躲避不願踏出一步。很明顯地可看出,嘗試型的孩子一般較受歡迎,強

制和逃避型的孩子則容易遭到拒絕或忽略。

孩子在社交發展大致會遇到的問題成因有:

理解表達及溝通能力不足:孩子理解與表達能力不足,可能不懂同學的意思而遭排

    擠 ,不懂老師的問題而遭責罰、不理解團體規則而無法融入遊戲,也無法順利表達自

    的 意願想法,孩子的學習成長、與他人的互動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行為問題當孩童表達自己的想法卻常常遭到別人負面回應時,會出現退縮或害怕

    行為,若成長經驗中又得不到安慰及鼓勵,久之退縮表現增加,使得他們難與他人 建

    立信任關係,常在群體表現被動或不合群,甚至容易出現攻擊性,若他人順從, 則

    擊行為被強化,孩童就更難在同儕之間建立和諧關係。

情緒問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適應不同人、事、物和環境的轉變,在某方 

    能力不足時,如表達能力、肢體協調能力等,孩子容易感到不安,甚至挫折,影 

    他們情緒,以致於和他人互動時會常出現哭鬧、發脾氣、逃避等。

 

如何培養適切的社交行為

        孩子的社交技巧是透過觀察、模仿,遊戲中練習和日常生活中實踐而建立的,平

家人的言行舉止,電視播放的節目內容都是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學習獲得的新技巧在

遊戲中練習與鞏固、在每日生活中不斷練習而純熟,形成習慣。

        所以,父母應提供孩子支持的環境和多種學習機會,且要讓孩子覺得學習此事是有

價值的、受肯定的,才能讓孩子有動機去執行,進而強化其正向行為。例如:可從家裡

開始培養與家人打招呼的習慣,也學習在不同場合及人物間的應對方式,如:孩子在家

可向父母撒嬌,父母正面回應(擁抱)孩子,在外頭不一定能這麼熱情,或是與老師同學

的打招呼和回應方式不一樣等。
 

總而言之,家長可把握一些原則:

教導孩子學習欣賞自己:要踏出與人互動的第一步,首先從自我肯定開始,家長從

    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練習機會,從中帶領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提升自信心,在與新

    朋友接觸時較能減少畏懼、焦慮的情況。 

鼓勵孩子與人互動:現今家庭多半只有一個小孩,又住在公寓大樓裡,鮮少與鄰居

    互動,孩子能接觸人群的機會少,有的甚至要等上了幼兒園才有機會學習與人互動,

    建議家長可利用假日帶孩子到戶外公園地方玩耍,多多認識年齡相仿的朋友,孩子在

    同儕群體中,學習動機高,且會發現當孩子有朋友時,玩的時間多出好幾倍。

學會與人分享:讓孩子學習與別的小朋友分享,讓他逐步理解一個玩具是可以一起

    玩或是輪流玩的、受歡迎的小孩經常主動要求共享玩具或交換玩具,但記得別強迫孩

    子分享,我們指的是當孩子願意主動分享時,我們用鼓勵讚美的方式強化他的分享行

    為, 也讓孩子體會和同伴一起玩的感覺是很愉快的。

學習尊重別人:一個沒有規矩的孩子,在社交互動中也不太容易受歡迎。建議家長

    盡早讓孩子和群體接觸,尤其是與同齡孩子之間的相處,這對孩子的情緒理解和發展

    是十分重要的。

不要過於緊張:孩子間難免會有些小衝突,這時候家長不要過於緊張去保護孩子或

    是馬上要孩子認錯,家長可試著還原事件發生經過,從旁引導讓孩子學會自己陳述、

    想辦法處理,這樣才能把握每次機會鍛煉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另外,若是孩子有生

    氣激動到打人、丟玩具等可能傷人行為,家長更不能動怒,以免火上澆油,可試著先

    將孩子抽離當下環境,向孩子明確表示,我們可以接受孩子的生氣、憤怒,因為任何

    人都會有情緒需要發洩,但是我們不允許孩子有傷害自己、他人及物品的行為,之後

    可以和孩子討論,要如何才能讓自己不那麼生氣,如去畫畫、玩球,幫助孩子適時轉

    移掉負面情緒。

角色扮演練習:角色扮演的遊戲能夠給孩子更多實際演練的機會,提高與人互動的

    技巧。在遊戲中更可以讓孩子以不同的角度立場上思考問題,進而體會他人的感受

    學習同理心。

       長欣復健團隊近期規劃以情境角色扮演方式引導孩子演練社交互動技巧的團體課

期待透過遊戲中的演練,以及課後與家長討論分享,讓孩子能在生活中實踐與建習慣

提升孩子的社交互動能力,為心理發展建立良好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長欣復健科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