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話動機的重要性

語言治療師 黃宏舜

動機,在心理學上一般被認為涉及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每個行為的背後

都有著動機,意即先有一個動機後,才會有個體後續的行為產生。再說得白話點,當想

喝水的時候,會去拿杯子裝水,上述的動機為「想喝水」,產生的行為為「拿杯子裝

水」而動機,則與成就感相呼應,在一行為中得到的成就感,將增強此行為之動機,為

出現同一行為做準備。動機理論有很多,最廣泛應用的為「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

求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

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表達」,在一般大眾理解中的表達為「說話」,其實不然,在語言學中,表達的定義

「把自己的思想、知識或情感,以語言、文字、符號、手勢、姿勢或其他方式表示出

來,並傳遞他人」,說得簡單一點,一位幼兒不說話但手指桌上的糖果,或另一位兒童

說:我想要吃糖果,上述兩位都在做單向的表達,只是使用的方式不同。而說話是表達

的方式之一。

再簡單說一下兒童口語的發展歷程,先有聲音(如ㄚ、ㄨ等牙牙學語時發出的無意義聲

),再發展成有意義單音節(中文為一字一音節,如爸、媽、好),慢慢依序增長為詞

(如:鞋子)、片語(穿鞋子)、句子(爸爸穿鞋子)至複雜句。

綜合以上所述,當想要提升表達能力時,「依據個案目前能力,依序以提升目前表達能

力的下一階段為目標。再依據不同年齡和情境及其他因素,提升個案表達動機」。

以下提升個案說話能力的事項中,將以動機為重點來解釋,這些事項並沒有一個標準的

準則,而是必須依據每位孩子不同的狀況來做彈性的調整:

1.了解個案能力必須了解個案目前的表達能力到哪個階段,應依序要求,避免做出過

        高的要求增加個案挫折感,降低表達的動機。如只會說「飯」的孩子卻被要求要說

        「我要吃飯」,達不到目標將增加挫敗感,減少動機。

2.具耐心及傾聽:孩子的學習速度不一,在了解孩子的能力後,應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孩

        子將話說完,避免打斷、催促孩子說話,降低說話的動機。

3.勿過度勉強、糾正:將說話營造成是件快樂、自發的事情,勿過度的糾正錯誤、或

        勉 強孩子說超過其能力的話語,此行為會減少孩子的說話動機。

4.以問句代替直接給予答案:營造動機,隨著能力的增長,應有不同的溝通方式,如

        將 是非句「我們來喝牛奶,好不好?」進階成封閉式問句「你要喝牛奶還是喝白開

        水 ?」依序再進階成開放式問句「你要喝什麼?」。

5.提出需求再給予:營造動機,在孩子說出需求後,再給予其需求。

6.注意情緒、態度:環境中的人事物給予孩子的正向支持將是延續孩子動機的關鍵之

 一。

列舉一下臨床工作幾年下來,常碰到與動機有關的例子來分享:

1.少爺公主型:現今社會少子化,這類型的孩子在家備受呵護,飯來張口、茶來伸手,

        完全不需要表達即得到需求,進而其「動機-表達」之能力貧乏,若其之後能力進步

        但家庭給予的環境依舊,常造成「會說話,但不常說,常常等著大人給予或幫助」

        的況。

2.還沒學會走路卻被要求飛天型:這類型的孩子常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如家長知

        道要表達再給予的道理,但是卻要求只會發出無意義聲音的孩子一定要說出「我要喝

      ㄋㄟㄋㄟ」,卻又不懂變通,僵持不下,導致孩子在說話學習上受挫,降低說話動

        機。

3.草木皆兵型:這類的孩子常被過度糾正或要求,或者家長對待其說話內容時情緒態度

        不佳,導致動機較弱,在說話時常畏畏縮縮,或說的內容很少,或乾脆就不講。

4.刺激缺乏型:這類型的孩子在家多為「放任型態」,照顧者並無給予太多的語言刺激 

        導致互動經驗不足,動機自然也較貧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長欣復健科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